120-百合(秋)
學名:Lilium spp.
英名:Lily
別名:重箱、重邁、摩羅春、強瞿、中逢花、倒仙、玉手爐、連珠、強瞿、蒜腦藷、摩羅、中庭、強仇。
植物分類:百合科
園藝分類:多年生球根花卉
原產地:北半球
花色:白、乳白、黃、橙黃、橙紅、紅、粉紅、緋紅、桃紅、紫紅及各色帶有斑塊、噴點的色彩組合。
花期:4至10月
用途:食用、藥用、切花、盆栽、花壇及庭園露地栽培。
花語/純潔,神聖
清新典雅的百合,象徵著純潔、神聖與優美,是知名的球根花卉之一。
花姿綽約,花香襲人的百合,花形恰如長號,花柱更伸出唇外,宛如蝴蝶的觸鬚一般,迎風搖曳,再加上如萱草般的花形,帶露而含情,總是那麼般的惹人憐愛!
別具一格的百合,大多盛開於初夏的草原上,每當群芳斂豔之時,百合便怒放,大增初夏的景觀。纖細的花莖,微風一吹,便搖晃不已,像極了美女走路時的婀娜多姿,也因此,日本人喜歡用「百合」二字來形容美女走路的姿態,便將百合稱為「搖」。
而在花的文化史上,百合花在很早以前便與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。文藝復興時代,百合花是宗教繪畫中不可缺少的題材之一。在基督教裡,百合被視為「聖母之花」和「天堂之花」,是復活節中不可缺少的花飾;而聖經中則記載著,白百合是由夏娃流下的悲傷淚水所變成的。
自古以來,百合的美,常是詩人墨客以及歌者吟詠的對象,世間的凡人更是對它喜愛有加,不僅自郊野中將它移來群植於庭園中,有時更將花莖切下,瓶插於室內。
至於「百合」名稱的由來,則因其鱗莖由許多白色肥厚的鱗片層抱而成,狀似白連,取「百年好合」之意而來的。
百合,是百合科百合屬植物的總稱,為多年生的鱗莖植物。鱗莖中含有一根短且直的莖軸,莖軸之頂端為生長點或花的原始點,外圍由厚且多汁的鱗片所裹住,而這些鱗片為單子葉植物所特化而成的,可貯藏養分和供繁殖用。鱗莖的形態有球形、扁球形、卵形、橢圓形和圓錐形等,真是千變萬化,球的大小則依種類和品種而異,周徑可由5至35公分不等,鱗片數則與球根周徑大小成正片,少則五、六枚,多則百枚以上。
鱗莖除了具有短縮的莖軸外,於種植後,自鱗莖基部根盤長出的根,稱為下根,下根除了具有固定作用之外,尚有吸收養分的功能;當莖出土後,於土壤中的莖部也會長出根來,此根稱為上根,上根於地上部枯萎後,負責養分的回收,並生出許多木子,可作為繁殖用。
百合都只形成一莖,其葉片形狀變化多,有線形、批針形、橢圓形、卵形、心臟形和匙狀形等;一般而言,植株上端的葉較寬,愈近下端愈狹窄,有的在莖上密而旋生,也有疏而旋生或輪生,葉數少則十四、五枚,多則達兩百枚以上;葉色多為綠色,但是,也有黃色帶淡綠或濃綠,葉面多有光澤。
百合花開於莖端,或無限花序,或總狀或繖形花序,花朵少則二、三朵,多則百朵以上。具花被六枚,其中三枚為萼片,三枚為真正的花瓣,花色則既豔麗又豪華,計有白、乳白、黃、橙黃、橙紅、紅、粉紅、緋紅和紫紅等,有些更布有黑、赤褐、紅、紫色等斑點;而香氣,有的品種香味濃郁,有的清淡怡人,有的則一點味道也沒有。
百合花後可結蒴果,內含薄膜狀種子,可供播種用。
122-扶桑(秋)
學名:Hibiscus rosa-sinensis L.
英名:China Rosa, Rose Mallow
別名:朱槿
植物分類:錦葵科
園藝分類:常綠灌木
原產地:中國南方
花色:紅、黃、白、橙紅、粉紅、緋紅等。
花期:5至8月
用途:食用、藥用、盆栽、綠籬、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,花朵可製作花環或做頭飾。。
花語:體貼之美、纖細美、永保清新之美
豔紅碩大的扶桑盛開於夏天的熱浪中,感覺中,似乎天氣愈熱,它開得愈豔麗。每回見到它時,總是令人想起夏威夷島上熱情的姑娘,水汪汪的大眼睛,洋溢著甜美的笑容,烏黑柔亮的長髮披垂於肩,耳際更別著一朵扶桑花,……這是扶桑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。
扶桑是不折不扣的熱帶花卉,非常容易栽培,普遍受到一般人的喜愛;它不僅是夏威夷的州花,也是馬來西亞的國花。的確,在一年四季都豔陽高照的國度裡,這種個性輕鬆、平易近人又總是熱情綻放的花朵,不正是熱帶地區人民個性的最佳寫照嗎?
扶桑以其葉如桑而得「扶桑」之名,又訛傳稱「佛桑」;以其花豔紅而得「大紅花」、「照殿紅」等別名;另外,又以其性喜陽光而稱「日及」。
豔光照人的扶桑,為何又叫朱槿?到底兩者有何區別?
據說在北京黃土崗地區,稱重瓣的為朱槿,單瓣的為扶桑,但是,在別的地區,則沒有特別加以區分。扶桑之名見於《本草綱目》,李時珍謂:「扶桑乃木槿別種,花有紅、白、黃三種,紅者尤貴,呼為朱槿。」;《廣群芳譜》對於扶桑名稱的由來,則有這樣的一段記載:「東海日出處有扶桑樹,此花光豔照日,其葉如桑,乃木槿別種。」
由此可知,扶桑和朱槿應屬同一物。
原產於我國華南、東非、印度等地的扶桑,其原產地並不在日本,但是,自古以來,扶桑國卻一直是日本的別稱,梁書裡有一段關於扶桑國的記載:南齊東昏候永元元年,扶桑國有位法名慧深的修道者,渡海前往中國留學,當他在荊州介紹日本的國情時說:「扶桑國地在大漢國東方兩萬餘里,境內有很多扶桑樹,所以稱為扶桑國。這種樹,葉片似梧桐,剛萌發的嫩芽似筍,常常用來做為食物,果實像梨,成熟時呈紅赤色,樹皮可織布,做衣服,也可以做為柵綿,砌板牆和城郭;在有文字以後,還用它造紙寫字。」依照這段記載,扶桑傳入日本遠在漢朝之前,且在日本大量種植,而在生活上成為極重要的植物。然而,令人納悶的是,勤儉聰慧的中國人對原產於中國的扶桑卻止於觀賞、藥用的價值,不像日本人在食、衣、住各方面都能廣為利用。
話說原產於炎熱地區的扶桑,在我國不易結果,到了北方的日本卻有果實可供食用,也許這段記載中,慧深所說的扶桑到底是不是我們所認識的扶桑,則有待考證。
扶桑為錦葵科的常綠灌木。株高4至5公尺,葉卵形,先端尖銳,邊緣有粗鋸齒。花朵碩大且色彩豔麗,計有緋紅、黃、白、粉紅、橙黃等多種顏色。花型有單瓣、重瓣之分,通常具有五枚花瓣,以及一條由許多雄蕊融合而成的單體雄蕊包住挺出花外的雌蕊。萼片下方有六、七枚線狀小苞片,花後可結球形蒴果,但多數不結種子。
124-釘頭果(秋)
學名:Gomphocarpus fruticosus R. Br. (= Asclepias fruticosa R. Br.)
英名:Club Fruit
別名:風船唐綿、氣球果、氣球唐綿、河豚果
植物分類:蘿藦科
園藝分類:多年生草本
原產地:非洲
花色:白 果色:淺綠
果期:4至12月
用途:切花、盆栽和庭園露地栽培。
花語/自我膨脹,表裡不一,自由自在
當你第一次見到它時,是否也和我一樣驚喜萬分呢?自然界裡居然有這種造型奇特的植物。
釘頭果不論是切花或庭植,雖是近十幾年來才較普遍,但是,早在1936年時期,臺灣就曾經由日人田中長三郎博士自印度引進栽培,之後再傳至日本,只是臺灣栽培並不熱衷,直至近十幾年因插花花材的需求,才又引進推廣種植。
釘頭果,別名「氣球唐綿」,顧名思義,一定是果枝上著生有吹鼓了氣球似的奇特果實,事實上亦然;再加上愛吃河豚的日本人於欣賞過它的果實後,更覺得它那長滿毛狀突起的球形果,看起來有如一隻隻吹氣鼓脹的小河豚一般,所以,特別稱之為「河豚果」。
歐洲人則覺得它的果實,有如槌入許多釘子的錘子,因此又稱它為「釘頭果」,似乎個個名字都和它的果實長相有關。
原產於非洲的釘頭果,為蘿藦科多年生草本。屬名Gomphocarpus,是由希臘語的gomhos(棍棒之意)和carpus(果實之意)二字組合而來的,意即釘頭果有著如棍棒狀的果實;種名fruticosus,則為「低木」、「矮木」之意,此乃因為釘頭果雖屬多年生草本,但是,其植株形態卻有如小灌木一般的高大,株高更可高達2至3公尺以上。
釘頭果的植株直立,莖細,多分枝;葉線形,狀如柳葉,和夾竹桃葉很相似,色濃綠,背面則呈淡綠,長約12公分,對生,全緣。秋至冬季,自葉腋間開出乳白色花,花自枝條下方往上開,呈懸垂的繖形花序,每一花序著花10至15朵,但是,能順利結果的僅有2至3個。花期很長,常可見其枝下方已結果,而上方枝條仍在繼續開花。
花後可結蒴果,長5至8公分,外覆粗毛,果實像是布滿釘子的圓棍,又像是鼓脹的氣球,極為奇特輕巧;有趣的是,果實若用手輕壓之後呈凹扁狀,隨後待空氣再度進入後,又可回復原狀。這也是其花語「虛有其表」、「表裡不一」的由來。
此外,若將果實剝開,可發現裡頭除了種子外,並無果肉,僅是一個大氣室。當果實成熟時,種子轉為褐色,且附生有白色冠毛,似降落傘般,能攜帶種子自由自在的飄散他處,以達到散播族群的目地,花語「自由自在」,以及日名「風船唐綿」,大概是依此特徵而來的。
釘頭果除了可供為切花栽培外,也是良好的盆栽和庭園植物,種植的方法有兩種,一為種子播種,一為扦插,每年的二至三月是最佳的繁殖時期。
126-彩葉芋(秋)
學名:Caladium × hortulanum Birdsey
英名:Fancy-leaf Caladium
別名:花葉芋、五彩芋、錦葉芋
植物分類:天南星科
園藝分類:多年生球根
原產地:熱帶美洲
葉色:全白、透明鑲邊、白底綠脈、粉底紅脈、紅底綠邊、綠底紅脈以及混雜鑲嵌、斑點
觀賞期:5至9月
花語/喜歡,歡喜,愉快
觀葉植物的種類繁多,唯彩葉芋卻一枝獨秀,備受青睞,而且還曾獨霸歐洲一時呢!它那受人喜愛的程度,足可比美十七世紀歐洲掀起的「鬱金香」狂潮。提起這段歷史,得先追溯到早期的栽培了。
1767年,南美里約熱內盧發現了彩葉芋,6年後,英國引進栽培,並於1789年首次以Arum bicolor的名稱發表。從此引起了注意,並陸續發現了幾個種,植物學家Ventenat將它們歸入Caladium這個屬。十九世紀初,歐洲開始流行栽培,而育種學家也努力於新種的育成。這股流行的熱潮,使得每戶人家無不以栽培彩葉芋為大事,有些人甚至變賣家產以求購得新種,由此可見其盛況。
當時德國的Hermann Klissing就發表了587個品種,堪稱為育種的黃金時代。可惜好景不常,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,溫室燃料的不足和局勢的不安,影響了栽培的樂趣,自此彩葉芋便步入了沒落之途。二次大戰後,彩葉芋又在美國流行起來,這才使歐洲人興起了恢復舊況的念頭,只是情形已非昔日可比。
夏天是欣賞彩葉芋的最佳時機,修長的葉柄上支撐著盾狀(或稱卵三角形、心臟形)的葉片,網狀的葉脈好像經過圖案設計一般,加上清新、亮麗的色彩,極能滿足現代人視覺上的需求,且令人心生「歡喜」和「愉快」!
彩葉芋與我們日常所食用的芋頭同屬天南星科的球根植物(實際上應稱為「塊莖」),兩者的形態非常相似,不同的是彩葉芋擁有富於變化的葉片,加上多年來園藝學家們的努力育種改良,使得顏色、葉脈圖案更是變化多端,有全白、白底綠脈、紅底綠邊、紅底綠脈、斑點、鑲嵌、混雜條紋等變化不一,顏色美麗,極為雅緻,絕不輸給一般的花卉。由於葉色五彩繽紛,所以,又稱為「五彩芋」、「花葉芋」,日本人則稱之為「錦葉芋」(即「彩色之葉」的意思)。
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彩葉芋,目前世界各地所栽培的,幾乎全為原種雜交的園藝栽培品種。彩葉芋雖無分歧的地上莖,但卻具有扁形的肉質地下塊莖;葉柄細長直立,長為葉身的2至5倍。彩葉芋也會開花,為肉穗花序,佛燄苞為筒狀漏斗形,呈淡黃色或乳白色,但比起美豔的葉片而言,就微不足道了。
128-豬籠草(秋)
學名:Nepenthes spp.
英名:Pitcher Plant
別名:水灌草
植物分類:豬籠草科
園藝分類:多年生草本
原產地:中國南部、菲律賓、馬來半島、斯里蘭卡至北澳洲及熱帶地區
觀賞期:全年
用途:切花、盆栽和吊盆
花語/財源廣進,沒有悲哀和憂愁,生活中需要有耐心
在電影中曾經看過會吃人的樹木和花朵,你相信確有這種事嗎?「豬籠草」是一種會食蟲的植物,不過目前我們所能接觸到的豬籠草,都已被馴化得差不多了,食蟲的功能已漸漸退化,所以,你如果栽培它來為你捕捉蚊蟲,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。然而,可別忘了它的食蟲袋卻永遠都富有趣味性,不論是盆栽觀賞,或是剪下來插花,都極富觀賞價值。
許多愛花的朋友,在往昔從來沒有將豬籠草當作是一種觀葉植物,而是將它列為「奇花異卉」家族的一員,事實上,只要你喜歡,將它當作「寵物」也無妨!
珍奇的豬籠草,其屬名Nepenthes,是由希臘語的ne(無)和penthes(憂)二字結合而來的,即「無憂無慮」的意思,意味著煩惱隨著蚊蟲於豬籠草的袋中,消失無蹤,這也是其花語「沒有悲哀和憂愁」的由來。
屬於豬籠草科的豬籠草,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,莖直立或下垂;葉輪生,葉片主脈伸長如瓜類的葉鬚,並於先端膨大呈袋狀,袋上有蓋,袋內能分泌如人類胃酸般的黏液,當昆蟲進入袋內後,會被富有黏性的分泌物黏住,進而被分解吸收,植物本身也恰好飽食一餐,但園藝栽培的品種,已因被馴化和多次的改良而喪失了抓蟲、食蟲的能力了。
有人說,豬籠草的外形醜醜的,但構造卻十分珍奇。它的補蟲構造是由基部扁平長披針形葉特化而成,為一長形囊,在補蟲囊的入口處布滿了蜜腺,可引誘昆蟲等小動物前來,獵物一旦入囊,它便立刻將蓋子合上,好一個「請君入甕」!有些人則將它這種「豬籠入水」,比喻為「財源廣進」之意。
全世界約有八十餘種的豬籠草,有人說它是植物界中的怪物。它那葉端的囊袋,小的僅數公分,大至長達20公分,在沙巴就曾發現可盛裝4公升消化液的囊袋,有的甚至大到可裝進一隻兔子呢!也由於幾乎每一個囊袋中都裝有消化液,古代詩人荷馬稱它為「水灌草」(亦即西方人士迄今仍沿用的英名Pitcher),且說它是一種可以給人開心的奇特植物。
豬籠草,在南投縣的埔里有大規模的栽培。本省高溫多溼的氣候,是豬籠草最喜歡的生長環境,但切記肥料的供給別太充裕,否則,它是結不出袋子的。
今天被廣泛應用於花藝設計的囊袋,事實上,在歐美各國早已流行多年,尤其是歐式花藝設計利用最多,一般都依其自然形態來創作,上端的葉片可當作補空間的葉材,而葉尖懸掛的囊袋,讓它自然懸垂,宛如綠色瀑布一般,不僅可將作品柔化,也頗具趣味。
130-睡蓮(秋)
學名:Nymphaea spp.
英名:Water Lily, Nymphaea
別名:子午蓮、水浮蓮、睡美人
植物分類:睡蓮科
園藝分類:多年生水生草本
原產地:中國、印度、埃及、墨西哥、南非、美國和瑞典
花色:紫、黃、白、粉紅、紅、紫紅、藍
花期:6至9月
用途:藥用、切花、盆栽、庭園池塘栽培
花語/信仰,純潔的心,幸福,美好
夏天的烈日雖然酷熱,但豔陽下的水中仙子睡蓮卻依然開得醉人。
人們喜歡用盤或水缸栽植供觀賞,也常將它種於湖面或水池中,使單調的景觀增添園林風味。而一池清水中,微動的漣漪,睡蓮就像倚睡在碧波上含笑的美人,因此又有「睡美人」之稱。
花形酷似荷花的睡蓮,也與荷花一樣,在很早以前即和人類生活發生密切關係。從有名的古埃及壁畫裡,我們可以發現畫中的女性,幾乎都是手不離睡蓮。而且在古老的傳統中,赴宴的高貴女性,必須攜帶連莖的睡蓮花朵於胸前,且需時時靜靜的面對睡蓮做出聞香的表情,以表現出「幸福」、「美好」的感覺。
此外,埃及人更深信人死後還會復活,因此法老王為自己造金字塔,乃是準備復活後使用,而睡蓮在這個信仰中占著極重要的地位,它那閉合再開花的習性,讓埃及人相信這象徵著人的死而復生,所以葬禮上一定供著睡蓮,以祈祝死者再生,睡蓮也因擔負著這個神聖的任務,而被大量栽培於神殿的庭園裏。睡蓮更因此而擁有「信仰」等花語。
睡蓮的屬名Nymphaea,源自羅馬神話中的女神Nympha,她是居住於群山、森林、湖沼、溪流、巖洞和海邊的美麗女神,深受眾神和男人的崇敬與愛慕。而在眾多水生植物中,睡蓮是花朵最嬌豔明媚的一種,夙有「水中皇后」的雅稱。當然這也是今天我們可以輕易的從六千年前的紀念碑、花瓶和硬幣等古物上找到睡蓮圖案的原因。
相反的,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德國卻對它避而遠之。傳說中,古代的德國人認為陰森恐怖的沼澤中有惡魔——水妖居住,水妖為了引誘過路的行人,常化成清豔脫俗的睡蓮,誘騙人們前去採摘而使其失足跌入水中,所以德國人認為它是不祥之物。
睡蓮為睡蓮科多年生的水生植物,原產於歐洲東部、亞洲、日本、北美和澳洲等地。睡蓮地下部為塊根。葉廣卵形,全緣,具長葉柄,浮生於水面上,葉色濃綠而光亮,因品種和株齡的不同而有紅、紫、褐色等斑點。花朵碩大,單生於花莖頂端,盛開於夏季,花朵挺出水面上,色澤豔麗,具清香。依開花習性可分為日開種和夜開種。白天開花者,上午開,下午閉合,次日上午再開,下午再閉;晚上開花者,傍晚開,翌晨閉合。一朵花連續開三至四天,別具風趣。
睡蓮花朵具花萼4枚,花瓣20至40枚,雄蕊多數,可由20至700枚不等。花謝後,花莖沒入水中結實,果實於水中成熟,成熟時自然開裂流出種子,所以應於果實未成熟前以紗袋包裹起來,以避免種子流失。
132-雞冠花(秋)
學名:Celosia cristata L.
英名:Cockscomb
別名:雞頭、洗手花、波羅奢、雞冠、不凋花
植物分類:莧科
園藝分類:一年生草本
原產地:熱帶亞洲、印度一帶
花色:紫、紅、橙紅、黃、白及紅黃相間等
花期:4至12月
用途:藥用、切花、乾燥花、盆栽、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
花語/永生不死,愛美,奇妙,癡情,情愛
鮮麗耀眼的雞冠花,花形如雄雞之冠,傲然怒放,精神抖擻,為夏日最神氣的花卉。
原產於印度的雞冠花,屬名Celosia 為希臘語的Kelos,即「燃燒」之意,火紅的花色,正如其名,尤其當花壇裏大片群植時,更能顯見「火海」之勢。
本省鄉下每逢拜拜的時候,常將雞冠花插在稻米或米粉等五穀雜糧上,象徵雞頭做為祭品,這個習俗,可能是隨著祖先從華中地區一脈相傳而來的。北宋時,開封一帶居民常擺飾雞冠花,但並非叫作雞冠,而是稱為「洗手花」,十分有趣,古書《楓窗小讀》曰:「雞冠花,汴京謂之洗手花。中元節前,兒童唱賣,以供祖先。」至於為什麼稱為洗手花而非洗腳花,則難以考據。
歐美人士推崇雞冠花為不凋花,有「天國花園裏的寶石」之稱,每每在葬禮上用作點綴飾花以象徵「永生」。羅馬天主教會在「昇天節」期間用來裝飾教堂所用的線條雞冠花,則被稱為「修女的教鞭」。
花形獨特、變化繁多的雞冠花,一朵一朵隨風微動時,猶如雄雞引頸。事實上,稱它為「一朵一朵」是不正確的,因為這「一朵」雞冠花是由許多小花聚集而成的,這些乍看之下好像是花的東西(即一般我們誤以為是花冠的地方),實為扁平化的花軸(總花梗),而花軸上密密麻麻的小點點,才是真正的「一朵」花。扁平單調的花軸,唯有在這些小花的妝扮綴飾下,方能有如此美妙的造型,當然也使它擁有了「奇妙」、「愛美」等花語。
花兒雖小,但別小看它哦!它們麻雀雖小,可是雌雄蕊俱全。除了具有紙質的花被外,還具有專司傳宗接代的主要器官,及雄蕊、雌蕊,而且幾乎每一朵小花都會授粉結果,因此種子特別多。種子成熟時,只要用手輕輕一撥,烏黑亮麗的種子便嘩啦啦的掉滿地。
雞冠花屬於莧科,為一年生草本花卉。株高20至120公分,有高性種、矮性種之分。莖直立光滑,易石化成扁平莖。葉互生,為卵狀披針形。莖頂為變形的花軸,由許多單朵的真花集合成各式各樣的團狀花序,大致可分為雞冠型、球狀型、羽狀型和卵狀型。
小花屬單被花,具花被5枚。花後極易結果,胞果卵形,內藏細小的種子3至5粒。種子自播率很高,一旦落地,翌年早春於枯死的老株周圍萌芽生長,常讓人誤以為是老株復活,故有「不死」、「癡情」等花語。
花色則以紅色為主,雖然尚有紫紅、橙、黃、白以及紅、黃鑲嵌等豐富的色彩,但栽培上仍以紅色花最受人喜愛。
球狀型雞冠花顯得「圓滿幸福」,宜送給心怡的對象。黃色花顯得富貴氣息」,可送給長輩。送花束則以羽狀型較好搭配。
134-緬梔(秋)
學名:Plumeria spp.
英名:Temple Tree, Pagoda Tree, Maxican Frangipani
別名:雞蛋花、印度素馨、番仔花、番花、鹿角樹
植物分類:夾竹桃科
園藝分類:落葉小喬木
原產地:熱帶美洲、墨西哥、委內瑞拉、西印度群島
花色:白、紅
花期:4至10月
用途:香料、盆栽、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
花語/孕育希望,復活,新生
緬梔是香花植物中優秀的一員,不但具有迷人的芳香,花朵潔白耀眼,油亮的綠葉更襯得花兒精神抖擻。
緬梔一名,源出於《植物名實圖考》,因白色花瓣中間具有鮮明的黃心,狀似雞蛋,又名「雞蛋花」。此外,緬梔在二至三月間會落葉,當葉片落盡後,光禿禿的樹枝像極了鹿角,因此別稱為「鹿角樹」。
相信有不少人都喜愛緬梔,不僅喜愛它的芬芳和雅姿,更喜愛它在溫熱的季節中依然能依時盛開,且不因溽暑如蒸而改容。
有一傳說,緬梔代表「復活」,花語孕育著「希望」,有「新生」的意思。事實上,緬梔生機旺盛,不畏驕陽,而且懂得保護自己,在嚴寒和逆境中掉落所有的葉片,減少蒸發,更將養料和水分貯存在粗壯多肉的枝幹中,堅韌耐命,不易枯萎,處處充滿新生和希望。
在印度、斯里蘭卡等地,常見廟宇旁邊不僅有菩提樹,而且種有不少巨大的緬梔。然而,土著們並不稱它們為緬梔或雞蛋花,而稱它為「廟樹」,此乃因其花金光內蘊,香氣四溢,具有保護廟宇的作用,這也是其英名Temple Tree、Pagoda Tree的由來。
在加勒比海附近的許多島嶼上,也有許多緬梔,當地的土著稱它為「生金樹」和「金塔花」,認為它們是「富貴的源頭」和「富貴的精聚」。
然而,在有些地方由於民情的不同,同一種花所代表的意義也不同,例如在南洋鄉間,相傳凡有墓地的地方,就會長出緬梔,居民們無知的認為這些樹乃受屍水滋潤後幻化而來的,其實純屬無稽之談。
屬於夾竹桃科的緬梔,原產於熱帶地區,包括亞洲、美洲等地,分布甚廣。屬於落葉小喬木的緬梔,株高可達4公尺以上,樹幹極粗,小枝亦呈肉質,受傷時會流出白色乳汁。葉互生,長橢圓形,全緣而先端尖,側脈明顯,大約有35對,葉長20至30公分,幅寬5至10分,落葉後葉痕不消失。花具長花軸,頂生,呈聚繖花序,花萼細小深五裂,花冠漏斗狀,五裂,長約5公分,裂片橢圓形,呈螺旋覆瓦狀排列,花冠外部白色,中心基部鮮黃色,具芳香。花色依品種而異,有紅花(P. rubra)、白花(P. alba)和粉紅色花等。緬梔花後可結蓇葖果。本省多見於夏季盛開,每每只見全株花朵纍纍而無一葉片,極為雅緻。
136-天堂鳥 (秋)
學名:Strelizia reginae Ait.
英名:Bird of Paradise Flower
別名:天堂鳥蕉、極樂鳥花、鳳鳥花、鶴望蘭
植物分類:旅人蕉科
園藝分類:多年生宿根草
原產地:南非開普敦
花色:花瓣橙黃色而有藍紫色舌狀瓣
花期:全年
用途:切花、大盆栽植、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
花語/花花公子,為戀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男子,幸福,吉祥
常被人們視為花卉珍品的「天堂鳥」,以其特殊的花形和豔麗的花色而聞名。
相傳其屬名Strelitzia,是為紀念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初期的一位美人而來的,當時的她嫁給了英皇喬治三世,她的一生頗著重浪漫的愛情生活,而且十分喜歡奇花異卉,生前就許願來生化做一隻「天堂鳥」。死後,人們便以她的芳名作為天堂鳥花的屬名,以紀念她浪漫的一生。
「天堂鳥花」和「極樂鳥花」之名,都是由英名Bird of Paradise Flower音譯而來的,取其花之形象而名之,一般習慣稱為「天堂鳥」。
原產於南非好望角附近的天堂鳥,一年四季都可開花,當地的黑人土著,視它為「幸福」、「快樂」、「吉祥」和「自由」的象徵。每逢花朵盛開的季節,遠方山間必會飛來一種美麗的鳥,土著們認為這種鳥可為人們帶來美麗的人生,而「天堂鳥花」就是召喚牠們前來的媒介,所以,土著們不僅珍惜這些美麗的鳥兒,也保護這些美麗的花。
中國大陸則稱天堂鳥為「鶴望蘭」,乃取其形肖長頸仙鶴,把脖子伸高遙望,神韻的確太像了。
此外,也有人稱它為「極樂鳥花」,頗有佛家味道。因為東方人相信有極樂鳥生長的地方,便有極樂淨土。據《阿彌陀經》記載: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。」又說:「其國眾生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」極樂鳥花則是這片淨土的象徵。以上的說法雖多穿鑿附會,但也不失其意義。
天堂鳥為芭蕉科的多年生草本花卉。株高1至2公尺,根肥厚多肉質。莖不甚粗大,這是與芭蕉最大不同的地方,新芽自地下莖萌發,革質,葉淡綠色或黑綠色,長橢圓形,似芭蕉葉,有長柄。花梗自葉叢中抽出,著花於頂端並高出葉面,花苞中含有六、七朵小花,每朵小花有3枚橙紅色的花萼,花瓣3枚,1枚小形,另2枚癒合成藍色的舌瓣,雄蕊5枚,雌蕊1枚,都深藏在花瓣中,整朵花的形態恰如伸頸昂首戴冠的鳥頭,因此有Bird of Paradise Flower之名。
栩栩如生的天堂鳥花,色彩瑰麗,花語是「為戀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男子」,因為再怎麼不注重外表的男子,一旦談起戀愛,就會有在天堂樂園飛翔一般的心情,而將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不是嗎?
138-千日紅(秋)
學名:Gomphrena globosa L.
英名:Common Globe-Amaranth, Bachelor's Button
別名:圓仔花、火球、百日紅、滾水菊、不凋花
植物分類:莧科
園藝分類:一年生草本植物
原產地:印度、南美洲
花色:紫紅、桃紅、橙黃、白色
花期:3至10月
用途:切花、盆栽、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
花語/永恆的愛,不朽,不變的戀情
千日紅是一種人人熟知的草花,不僅是現代花藝設計的好材料,自古以來,它即深入我們的民俗生活,許多的節慶場合都少不了它。
千日紅的花期相當長,在臺灣幾乎全年可開花,加上其蠟質的苞片色澤鮮豔,經長時間也不會枯萎或腐爛,猶如乾燥花一般,所以,得名千日紅或百日紅。這種歷久不變的花色,更象徵著男女之間愛情的永恆,所以,千日紅有「永恆的愛」、「不朽」和「不變的戀情」等花語。
閩南話裏常有人用「圓仔花不知醜」來罵人,以此話來形容一個人的不自量力或缺乏自知之明。這裏的圓仔花就是千日紅,此名乃因其花形長得像湯圓而來的。事實上,圓仔花並不如想像中的那麼醜,它那圓圓的球狀模樣,還是十分可愛的。
千日「紅」和「圓」仔花,都是象徵著吉祥、美滿的好名字,所以,鄉間婦女除了將它拿來做髮飾外,在許多的民俗慶典中,它可是占有一席之地呢!例如在傳統的婚嫁當天,男方家裡必須準備一個裝有千日紅花朵和扁柏枝葉的花盤,隨著迎娶隊伍和禮物送到女方家,祭祖拜神後,才將新娘子迎娶回家。另外,在七夕的黃昏,也要用一盤千日紅花朵,放在婦女的床頭祭拜兒童的守護神——七娘媽,據說這樣可以「早生貴子」和保佑孩童們長得更健康且長命百歲。
原產於印度、南美洲等地的千日紅,其屬名Gomphrena 源自希臘語的grapho(為「像著了顏色的筆穗」之意),這是因為本屬植物的花序,看起來猶如彩筆前端已醮了色的筆穗。種名globosa (「球狀」之意),則因其球形的花序而來的。
千日紅為莧科一年生的草本花卉。株高30至50公分。莖直立,多分枝,粗壯有毛,小枝略帶四稜形而節部膨大,基部稍呈紫紅色,漸上則呈綠色。葉對生,具短柄,呈橢圓形至倒卵形,長5至10公分,寬2至5公分,表面具粗毛,背面則具白軟毛。花頂生於枝條先端,由小花數十至上百朵組成圓球形的頭狀花序(或稱花穗),直徑約2公分,底部有2枚葉狀苞片,小花與雞冠花一樣,無花瓣,由2枚革質苞片所包被,內有綿毛狀萼片和雄蕊各5枚。果實於小苞內成熟。花色有紫紅、桃紅、橙黃和白色等,其中以紅色系較常見,當花壇大片栽培時,簇簇豔紅勝似火球,所以,又有「火球花」的美名。
千日紅因具有革質苞片,花團乾燥後仍不易褪色,是理想的天然乾燥花材料,除了可供作孩童們花草遊戲的材料外,還可以加工製成裝飾品,所以,英國人另稱它為Globe Amaranth,亦即「球狀不凋花」。至於另一別名「滾水花」是否因其革質苞片不怕濕、可防水而取自「滾水壩」(即「防水壩」)的「滾水」二字,則已不可考。
140-吊蘭(秋)
學名:Chlorophytum comosum Baker
英名:Spider Plant
別名:掛蘭、釣蘭
植物分類:百合科
園藝分類:多年生草本
原產地:南非
花色:白
葉色:綠、白邊綠脈、綠邊白脈
觀賞期:全年
用途:藥用、切花、盆栽、吊缽、陽台花槽、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。
花語/無奈,但還是有希望
春夏之際,我們常會看到懸掛在窗前、屋簷下、客廳等地方的一種植物,其根、葉都非常像蘭花,並且從鮮綠蔥翠的葉叢中抽出條條匍匐的鮮綠嫩莖,懸垂紛紛,輻射延伸,瀟灑秀麗、清新淡雅的觀葉植物,那就是常被稱為「空中花卉」的吊蘭。
提起吊蘭,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會想到它可是遠從南非渡洋而來的。雖然它也會不斷的綻開白色小花,但是,比起它那頗富詩意的走莖,這小白花可就微不足道了;它那懸垂而下的走莖,當微風輕輕吹拂時,在懸空中翩翩起舞,輕盈飄逸的模樣,最是令人難忘。
關於吊蘭,我國民間有一段吊蘭薦賢的故事:
從前有個主考官,他妒賢忌才,凡是有才華的人,他平時就特別注意,到了考試時,就給有才華的人設置障礙。有一年,他打聽到一位叫林德祥的考生很有才華。考試結束後,他就把姓林的卷子全部收集在一起,果然有個叫林德祥的,文章尤其寫得好,比起自己乾兒子的卷子,真是有天壤之別。他左思右想,下決心要捺下姓林的考生,且讓他的乾兒子魁名高中。於是,他開始動手批改林德祥的卷子,這時,有人來報皇帝微服來訪。主考官慌忙中把卷子藏到案頭那盆長得茂盛的蘭花之中。
皇帝被迎進來,話罷公事,看到案頭上的蘭花,枝葉茂盛,花朵爭妍,意思想要。主考官不奈,只好將它送給皇帝。
皇帝回到宮中,剛要細心觀賞蘭花時,不料那蘭花的莖葉都彎垂下來,四散而開,且露出了那份卷子,皇帝看了卷子後,認為這位考生是個超群出眾的高才,又仔細想了想,便明白了其中的奧妙。所以,便派人把主考官叫來殿前,不僅免了他的官職,還把那盆蘭花「賜」給了他。主考官又羞又惱,不久就死了。
從此以後,這種蘭花的莖葉就再也沒有直起來過,且漸漸演變成今天的吊蘭;它的花語「無奈,但還是有希望」,也是取其意而來。
吊蘭的屬名Chlorophytum,希臘語意為「綠色植物」的意思,意即本屬植物,四季常綠。本屬植物大約有二百多種,做為室內植物栽培的吊蘭,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栽培歷史。
你是否曾仔細的觀察過吊蘭的株型構造及其生長習性呢?吊蘭的名字又是因何而來?原來是和它的長相有關。當其植株長大後,會抽出許多走莖,走莖先端和每一個節上都會萌生小植株,這些子株爭先恐後的探出花盆,向外懸垂,有如吊掛著許多的小蘭花一般,因而稱之為「吊蘭」。
吊蘭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植株型態屬於簇生型,葉片由根際長出,無葉柄,呈線形狀,長20至30公分,寬1至5公分,伸長的葉會自然向外彎垂,有如蕙蘭的葉一般,所以,它並非蘭科植物,卻得來「蘭」之雅名。其葉色因品種之不同而有極大的差別,目前常見的品種有大葉吊蘭、鑲邊吊蘭(或稱銀邊吊蘭)和中斑吊蘭。
142-野薑花(秋)
學名:Hedychium coronarium J. Koenig.
英名:Ginger Lily, Butterfly Lily, Garland Flower
別名:蝴蝶薑、白蝴蝶花、穗花山奈、縮砂密、薑蘭、立芨
植物分類:薑科
園藝分類:多年生草本
原產地:印度、馬來西亞和喜馬拉雅山等地。
花色:白色
花期:5至10月
用途:切花、盆栽、池塘邊和花壇、庭園等露地栽培
花語/無聊
當你出外踏青時,在溪畔山澗總會發現到一簇簇盛開著的嬌柔白花,明亮潔淨,還時時散發出馥郁沁人的芳香。當微風輕拂,花朵猶在莖梢微顫,遠看有若一群飛舞的蝴蝶,那便是人人熟悉的「野薑花」。有時,信手採上一大把回家插入瓶中,享受多日的芳香,那可真是花的盛宴呢!
從初夏到晚秋,是野薑花盛開的季節,在清澈的潺潺流水陪伴下,讓人見到它就忘卻了暑意,若再加上原野的意境,更是充滿浪漫的綠意。
野薑花的別名很多,較常見的有「蝴蝶薑」、「薑花」、「穗花山奈」、「立芨」和「蝴蝶花」等。「山奈」為薑科的另一種植物,野薑花則因花呈橢圓形的穗狀花序,而有「穗花山奈」的雅名;「白蝴蝶花」之名,乃因其花形就像一隻飛舞於綠叢中的美麗白蝴蝶而得名;而「薑蘭」、「蝴蝶薑」以及「野薑花」之名,則是因葉形、花形加上地下莖呈塊狀似薑且具芳香而來的。
生性強健的野薑花,常喜歡群聚,而不喜歡離群索居,自得其樂以及隨遇而安的生長方式,在鄉間的路旁、溪邊、水池邊,年復一年的綻放著笑顏,也因此常讓人將它誤以為是本島的土產,事實上,它的家鄉可是在遙遠的喜馬拉雅山。由於氣候環境的適合,使它深深的愛上了這美麗島嶼福爾摩沙的山壑小溪和水田旁,才使它在此流連忘返了近百年,開放它那優雅如貴夫人般的身段與氣質,有人認為它的這種生活方式「無聊」,然而,卻讓我們這偶爾偷得浮生半日閒的人們,詫異於這樣的驚鴻。
屬於薑科的野薑花,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,株高約1至2公尺。肥大的地下莖呈塊狀,似薑且具芳香。葉片互生,具長葉鞘,葉身長橢圓形(似薑葉),長達30至50公分,葉面光滑而葉背具有短毛。花莖頂生,有長橢圓形的大苞片保護,它的花著生於綠色的苞片內,每個苞內可著花2至4朵,呈穗狀排列,自下往上逐漸綻開,每個花序此開彼落,可持續綻開一週之久。
淡雅的野薑花,除了迷人的芳香外,它的花朵構造,也是最令人瞠目結舌之處。它那潔白寬闊的瓣片,事實上並不是它的花瓣,而是一種特異的瓣化雄蕊,具有美化的功能;而真正的花瓣和花萼反倒顯得平凡無奇,花萼呈圓筒狀,細細長長的,花冠則從萼筒的頂端抽出,先是呈細管狀,最後在末端分裂為三片狹瓣;簡單一點說,居上方的一枚大花瓣是唇瓣,居下方左右兩側的二枚小花瓣,雖然形若花瓣,其實是由雄蕊瓣化而來的;花的中心部分,另有一根長長的棒狀物,則是唯一的可孕性雄蕊和雌蕊的結合體。
野薑花的花色純白,有濃郁的芳香;果實橘紅色,成熟後三瓣裂,種子紅棕色。
144-觀賞辣椒(秋)
學名:Capsicum annuum L.
英名:Ornamental Pepper
別名:五彩辣椒、朝天椒
植物分類:茄科
園藝分類:一年生草本
原產地:熱帶美洲
果色:初呈綠色,逐漸變黃白、而紫、橙到紅色
花期與果期:春季開花,春至秋季結果
用途:食用、藥用、切花、盆栽、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
花語/引人注目
果實小巧玲瓏、顏色豐富的觀賞辣椒,是觀果植物中最具特色的。如果說果實能媲美草花的話,那麼應首推觀賞辣椒,因為它那美豔的果實,就是那麼「引人注目」。
當它滿樹結實纍纍時,紅果鮮豔欲滴,黃果明亮晶瑩,使得襯托它的綠葉也顯得翠綠可愛。事實上,果實的顏色除了紅、黃之外,還有紫、白橙色等變化,是觀果類中最具特色的植物了。
也許你也曾經懷疑過,觀賞辣椒和平常食用的辣椒有何不同呢?以植物分類的觀點來看,它們的確是同科又同屬的植物,其血緣關係非常密切。如果要比較它們的不同,那就是果實的形態和顏色不同罷了。觀賞辣椒的果實小巧玲瓏、變化多,頂立於葉叢上,饒富趣味,因此有「朝天椒」之稱。又因色彩豐富,而有「五彩辣椒」的美名。而它們的共同點,就是觀賞辣椒和食用辣椒的果實同為蒴果,其屬名Capsicum,界是取其意義。
原產於熱帶洲的觀賞辣椒,書上記載最早的栽培地點是南美的祕魯,在兩千多年前,當地人就懂得利用辣椒做為貴重的香辛料。西元1493年,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時,辣椒便隨之而被帶回西班牙;約經一世紀左右,傳入中歐。而中國是在明末經西域傳入的,當時凡是經由西域傳來的東西,都會冠上「番」字,辣椒也就理所當然的被稱為「番椒」,但可不是「胡椒」哦!請千萬別弄錯。
觀賞辣椒為一年生草本植物,株高由15~60公分不等;莖直立,多分枝;葉為長橢圓披針形,深綠色,有些品種則帶有黃白色鑲嵌斑紋。每年四至五月間開花,無論是哪一種觀賞辣椒,其花冠皆呈闊鐘形,白色或紫藍色;花謝後即結果。果實形狀因品種之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,有球形、帽形、角錐形、櫻桃形、長條形等五花八門,也些品種的果實朝上生長,「朝天椒」之名就是因此而來;有些品種的果實則往下生長。果實的大小也因品種的不同而差異甚大。果實的顏色更是變化多端,例如五彩辣椒在成熟的過程中,顏色有綠、黃、紫、橙和紅色等色彩,其變化誠屬神奇,教人愈看愈愛。
一般而言,觀賞辣椒在本質上和食用的辣椒並無不同,在觀賞之餘也可以拿來料理。
146-酢漿草(秋)
學名:Oxalis L.
英名:Wood-Sorrel, Oxalis
別名:鹽酸草、三葉草、三葉酸、三角鹽酸
植物分類:酢漿草科
園藝分類:多年生球根植物
原產地:南非和以中南半島為中心的熱帶、亞熱帶地區
花色:紫紅、桃紅、橙、橙黃、黃、白、乳黃色和純色花瓣上具有條紋者
花期:3至10月
用途:食用、藥用、盆栽、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
花語/明朗的心,絕不拋棄你
酢漿草是許多人童年回憶中的重要角色,在植物童玩中,它的確可以算是既廉價又高尚的材料,只要將它葉柄上的外皮輕輕剝去,再兩兩從葉片處交纏在一起,如此就可以進行有趣的拉鉤鉤遊戲,誰的沒有斷掉誰就是贏家。可以一家家的玩下去,就如同打擂臺一般,遊戲雖然簡單,但卻充滿著快樂和智慧,更何況還可以男女老少一起玩。再者,材料多的是,只要在花園、菜園,甚至路旁、小道邊,都可找到它,永無匱乏之虞,這可是咱們童年時代最大的享受與福氣哩!
除了以上的玩法外,還可以將它拿來做成「毽子」。方法是將20至30枚剝了葉柄外皮的葉子,自葉子基部1至2公分處綁在一塊兒,即可如同雞毛鍵子一般的拿來踢,是一種自然又廉價的童玩,不知道小女生們是否玩過這種自然的DIY遊戲。
酢漿草屬於酢漿草科,原產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為多年生草本的球根植物,世界各地總共有將近300個原生種。本省的酢漿草雖然有原產的和來自異鄉的,但由於生性強健、繁殖力高,所以,目前已快被列為惡劣雜草之一了,不論在自家庭園、路旁、安全島、荒地或花盆、花圃中,處處都可見到它成群繁生,其野性之強,實在令人歎為觀止!
酢漿草的屬名Oxalis,乃由拉丁語的oxys(酸的)而來的,因其葉片帶有酸味所致,意即所謂的「具有酸葉片的草」;本省也因此有人稱它為「酸味草」,頗有異曲同工之妙!另外,酢漿草的葉片也因光線和體內水流等機制而有「睡眠運動」。
酢漿草味道酸不溜丟的葉片,除了具有可愛的造型之外,其右中含有檸檬酸和酒石鹼,可入藥解渴、利尿,加上一點鹽巴後,吃起來鹹鹹酸酸的,所以又稱為「鹽酸仔草」或「三角鹽酸」。
酢漿草的株高,依品種的不同,可由10至40公分不等。紫花品種,沒有明顯的莖,葉片可以說自根際直接長出,具有又長又細的葉柄,葉片則由3枚倒心形的小葉組合而成,偶爾會出現突變的4枚小葉組成的個體,即俗稱的「幸運草」。而大輪的黃花品種,其植株性狀和紫花相類似,但小輪的黃花品種則不然,雖然與紫花酢漿草同科又同屬,但卻具有又長又細的匍匐莖,葉在莖上對生,葉片亦由3枚小葉組成,但小葉的大小則較紫花酢漿草還要小一些。
在歐美各國常被視為球根花卉的酢漿草,在本省由於生長條件適合,野生分布多較不被重視,所以,做為觀賞栽培者較少。事實上,酢漿草是一種極佳的花壇和地被植物,其花朵小巧可愛,花色也頗為豔麗,像是擁有一顆「明朗的心」似的。目前除了原生種外,尚有經由人工改良所育出的園藝栽培種,花色繁多,計有紫紅、桃紅、橙、橙黃、黃、白、乳白色和純色花瓣上具有條紋者。花朵的大小,有花徑小至半公分以下者,也有大到5至6公分以上者,花朵盛開時,則呈喇叭狀。
也許有人會問:「似乎從不曾看見紫花酢漿草結實過﹖」肯定的說:「你答對了!」。
紫花酢漿草的開花數雖然眾多,但是很奇怪,居然每一朵花都呈不孕性,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?的確值得研究。
儘管不會結果繁衍後代,然而,在其肥大的主根下方,著生有許多細小的鱗莖,每一鱗莖都可以獨立生長茁壯成一株幼苗,也難怪其族群能夠日益壯大。這也是其花語「絕不拋棄你」的由來。
雖然紫花酢漿草不結果,但它的小兄弟——小品的黃花酢漿草,除了能開出帶有紅暈的黃花外,也會結出圓筒狀的蒴果,你說造物者是否很會捉弄人呢!
黃花酢漿草的蒴果成熟時,果皮會因乾燥而自動裂開,將種子彈出數公分之遠,也因此而達到散播種子的目的。
150-彩葉草(秋)
學名:Coleus blumei Benth.
英名:Coleus
別名:鞘蕊花、錦紫蘇、變葉草
植物分類:唇形科
園藝分類:多年生草本
原產地:亞洲、澳洲、南太平洋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
葉色:紅、紫、褐、綠、黃、乳白、肉鮭紅、橙紅等
觀賞期:全年
用途:盆栽、吊盆、陽台花槽、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
花語/絕望的戀情(花),善良的家風(葉)
印象中,日本人一向都將漂亮的花草稱作「妖精」、「妖姬」,如此的稱呼,身為中國人的我們,總覺得似乎有點兒不自然。
而今,面對著屬於觀葉植物家族中的彩葉草,我們何妨稱它為「千面女郎」,似乎較為貼切,畢竟它那多變的色彩和豔麗的姿容,讓任何愛花的人在見過它之後,都難以抗拒。
一般的觀葉植物,葉片大多為綠色,偶爾少部分能間雜黃或白色,已屬非常的難能可貴了;彩葉草卻像一個彩色的大拼盤,除了藍色系的色彩外,紅、橙、黃、綠、紫、白、金、暗紫、暗紅、暗褐等各種深淺不一的色彩,樣樣不缺,說它是植物界中的「色彩之王」,應該是當之無愧的。
也有人說,這是上帝的巧手所揮灑成的彩繪佳構,就這樣完完整整的表現在彩葉草的葉面上,而若將彩葉草的葉片比喻為上帝手執的調色盤,更是恰當不過了。
你是否仔細的觀察過彩葉草?或許你會覺得它與辛香蔬菜的「紫蘇」頗為相似,事實上,它倆的血緣關係還真的是頗相近的,兩者同屬於唇形科。
彩葉草的屬名Coleus,來自希臘語的koleos(鞘的意思),此乃因為它的雄蕊呈「鞘」狀,所以,日本人索性稱乎它為「鞘蕊花」。
由於彩葉草比食用的紫蘇多了豔麗的色彩和吸引人的圖案,因此又稱為「金衣紫蘇」、「錦紫蘇」、「洋紫蘇」和「金襴紫蘇」,以此有別於紫蘇。此外,彩葉草的葉色非常富於變化,也因此又有「變葉草」或「五色草」之稱。
事實上,野生的彩葉草,葉色並不出色。一直到近數十年來,歐美各國園藝技術進步了,以及生活水準的提升,帶動了對裝飾植物色彩的需求;而應用於庭園花壇、陽臺、窗臺或花槽,更是講究色彩的搭配與調和。就在人們殷切的期盼以及精心的品種改良、雜交之下,各種不同葉形、色彩的新品種也不斷的被育出,不僅年年都在增加,且各有其專屬的品種名稱,而且還有更多的品種正等著被命名呢!
彩葉草為宿根性的草本植物,在臺灣北部夜溫稍低處,因不易越冬,所以,常被當作一、二年的草花栽培;而在原產地和臺灣中南部,則多作為多年生植物栽培。
彩葉草的株高因品種的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,可由20至60公分不等;葉對生,葉緣裂刻變化多端,有鋸齒奘狀的淺裂、半裂、深裂等不同裂刻,加上葉色富於變化,有紅、紫紅、黃、紫、綠、褐色等相鑲嵌雜,色彩層次分明,宛如一幀幀美麗的圖案。
彩葉草也會開花,但其花朵較不具有觀賞價值,所以,一般仍以觀葉為主,依葉片的形狀大小可分為大葉、小葉、皺葉和吊缽利用等四個系統。
如要將彩葉草的特性充分的發揮出來,那麼就應該將它群植在庭園中或花壇裡,使它產生大塊的色彩,來強調它那群體色彩的色彩美。尤其是與綠色的草地搭配時,更能顯現其美化的效果。如將不同品種的彩葉草種植在一起,遠遠望去,就好像一幅現代的抽象畫一般。
152-蘇鐵(秋)
學名:Cycas revoluta Thunb.
英名:Sago Palm, Sago Cycad
別名:鐵樹、鳳尾蕉、鳳尾松、避火樹
植物分類:蘇鐵科
園藝分類:常綠灌木
原產地:爪哇、中國大陸、琉球和日本南部
葉色:濃綠
觀賞期:全年
用途:藥用、切花、盆栽、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
花語/堅貞不移
俗稱鐵樹和鳳尾蕉的蘇鐵,是園景盆栽的觀賞植物,也是現今存在世界上,生長最久的古老植物。當兩億多年前的恐龍繁盛時代,人類尚未出現,但是蘇鐵早已分布全球了,之後由於環境氣候的改變,使得生存空間愈來愈小,至今也僅分布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了。
以往,「鐵樹開花」這個成語常被用來比喻事情非常罕見或難以實現,而今,鐵樹開花並非如同前人想像的那麼難。因為在熱帶地區,鐵樹可是年年開花的,不像以前在大陸北方,每六十年才開一次花,人們很少見到,所以認為那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。
鐵樹為什麼又叫蘇鐵?又如何由南方到北方的?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。
相傳很久以前,南方有一隻美麗的金鳳凰,被一官家捉住了。那人把金鳳凰關在籠子裡,餵牠最好的食物,用盡方法要這隻金鳳凰展開羽毛供他欣賞,可是金鳳凰就是不展羽毛,不唱也不跳,這下真的把官人惹火了,於是就點了一把火把金鳳凰活活燒死了。大火過後,在灰燼中居然長出了一棵小樹。
人們讚歎金鳳凰淫威不屈的精神,又見這樹幹像鐵一般的堅硬,所以就稱之為「鐵樹」。而且這樹的葉片很得像金鳳凰的尾巴,因此又稱它為「鳳尾蕉」。
還有一則傳說是: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,為人正直剛強,做官公正廉明,從政時得罪了朝中的奸臣,被朝廷貶謫到海南島。蘇東坡貶到海南時,奸臣高興的說:「想從海南回來,除非鐵樹開花。」
蘇東波到了海南,當地人就聽說他就是善寫詩詞文章的蘇東坡,都非常的敬重他。有一天,一位老者讓兩個小伙子抬了一棵盆栽給蘇東坡,蘇東坡不知為何樹,待老漢說了金鳳凰不屈淫威而被活活燒死變成此樹的傳說後,蘇東坡才明白老人的用意。蘇東坡心想:「是啊!我東坡行得正,立得直,就像鐵樹一樣,何懼奸臣誣陷?」從此以後,蘇東坡精神大振,常常替鐵樹施肥澆水。有一天,鐵樹竟然奇蹟般的開花了,這花雖不嬌豔卻顯得英武莊嚴。不久,皇帝便傳來了讓他回京的旨令。
蘇東坡離開海南時,海南人送了許多禮物給他,他都一一給謝絕了,只把鐵樹帶回中原。自此以後,鐵樹才在中國北方繁衍起來。因這鐵樹是蘇東坡帶回來的,人們就稱它為「蘇鐵」。其花語也是來自蘇坡的「堅貞不移」。
蘇鐵為蘇鐵科常綠灌木,株高2至5尺。有粗大呈柱狀、塊狀或球狀的莖部,莖上遺留密生的葉痕,頂端叢生羽狀革質葉,小葉針形,全緣,幼時密被淡黃色茸毛,老時光滑呈濃綠色。雌雄異株,初夏開花,雄花長圓錐形,直立頂部,狀如松球,由許多具有花粉囊的鱗片狀小孢子葉組成;雌花由很多大孢子葉聚生於頂端,形狀如球,上面著生黃色密毛,兩側具1至5枚胚珠,胚珠授粉後發育為種子,種子為扁倒卵形,外種皮朱紅色,像這種植物的種子無果皮保護的,稱為「裸子植物」。
蘇鐵一般以觀葉為主,鐵樹開花當然更是令人喜悅。大陸因氣候較冷,生長受限制,開花不易。臺灣位處亞熱帶,老鐵樹幾乎年年開花,只要平時注意管理,必然葉茂葱綠,開花不難。
154-大波斯菊(秋)
學名:Cosmos bipinnatus Cav.
英名:Common Cosmos, Cosmos
別名:秋櫻、秋英、波斯菊、大春菊、大春車菊
植物分類:菊科
園藝分類:一年生草本植物
原產地:墨西哥
花期:7月至翌年4月
花色:紅、白、粉紅、紫紅、紅底白紋或白底鑲紅邊等雙色系統
用途:切花、盆栽、花壇及庭園露地栽培
花語/少女的心
白/少女的純潔
紅/少女的愛情
熱鬧非凡的大波斯菊,不僅色彩豐富豔麗,花姿更是惹人憐愛,所以,自古以來都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。風韻撩人的植株,莖葉更是纖細的極為秀氣,常於微風中輕輕的舞動、搖曳著,說它是菊科家族中最綺麗、最動人的花,真是一點也不誇張。
純白、深紅、洋紅、粉紅,一朵朵自挺立的莖桿與細緻的葉叢中綻放開來,細長的花梗,托著片片秀美明朗的花瓣,應著吹拂的微風輕盈的搖曳著,有如正向你訴說著天方夜譚波斯王國的神祕故事,不僅繫住了你、我的心弦,更使人產生了繽紛燦爛的憧憬。
話說它的芳名─「波斯」兩字,常讓人以為它是來自遙遠的波斯王國(現今的伊朗),事實上,大波斯菊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已久,當時乃因其來自異邦而名之,墨西哥才是它真正的故鄉。
雅緻的姿色,纖細的莖葉,無不純情、美麗得如同純潔的少女一般,採一朵插於鬢際,或飾於胸前,都可讓妳增添幾分嬌媚,所以,在歐美地區許多浪漫的少女,常在情書中夾上一朵大波斯菊,寄語心中的情話,代傳給她愛慕的人,這是大波斯菊花語「少女的心」的由來。
清麗可人的大波斯菊,其屬名Cosmos乃由希臘語的Kosmos演變而來的,為「美麗、裝飾和調和」的意思,用以形容其花姿和花色之美。
日本人因其花瓣酷似櫻花,且盛開於秋天,所以稱之為「秋櫻」;「大春車菊」一名,則來自於其花形類似春天水車的輪形,然而,世界各國仍將它通稱為Cosmos。
大波斯菊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。株高可達100公分以上。莖多分枝,葉互生,為纖細的二回羽狀複葉,這也是其種名bipinnatus(為「二回羽狀葉」之意)的由來。花多開於莖梢,單生,花梗細長。花多為單瓣型的頭狀花序排列,也有2至3層舌瓣花的不完全重瓣花型,更有無舌瓣花的花型,中央則為黃色的管狀花。據調查,其花瓣的變化受環境所左右,高溫時會抑制舌瓣花產生,使整個花序呈無瓣狀;低溫則會使舌瓣花發達,也間接使管狀花瓣化,於是產生了不完全的重瓣花型,這也是大波斯菊大多於夏末播種秋冬開花的原因,因為在涼爽的季節裡,方能開出美麗的花朵。花後可結瘦果,種子長型、黑褐色,自播力強。
生命極為強健的大波斯菊,一旦被風吹折,倒在地上的莖,很快就會生出細根,馬上恢復生機且欣欣向榮。栽培時,宜將不同花色的植株群植在一塊兒,當花朵盛開時,即可享有輕鬆、活潑的動人美景。
156-變葉木(秋)
學名:Codiaeum variegatum BI.
英名:Croton
別名:彩葉木、錦葉木
植物分類:大戟科
園藝分類:常綠灌木或小喬木
原產地:東印度、爪哇、澳洲和南洋群島
葉色:黃、紅、紫紅、橙紅、綠、黃褐色等,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色彩。
觀賞期:全年
用途:切葉、盆栽、花壇、庭園單植和綠籬等露地栽培
花語/嬌豔
多彩多姿的變葉木,猶如鄰家小孩般的親切,尤其是在豔陽高照的日子裡,它不像一般嬌嫩的花兒枯黃凋萎,反而精神抖擻的展開頑皮的笑顏;驚鴻一瞥之後,你可曾仔細的觀賞過它?又可曾利用它來美化自家的周遭環境呢?
葉色變化多端的變葉木,尤其在秋老虎肆虐的季節,它就好像熱帶的美人魚一般,常給人們帶來鼓舞、振奮和勉勵的感覺。
由「變葉」之名,可以了解到它不僅色彩千變萬化,葉片上還有各種不同的斑紋和斑點呢!形色深淺不一,可真是熱鬧極了!
先來談談它的顏色,紅、橙、黃、綠、藍、靛、紫、紫紅、橙紅、黃褐色等,幾乎囊括了畫家們所能調配出來的色彩,而且這些色彩有的單獨存在,有的互相滲透造成暈狀,有的則各色滲雜在綠色的葉片裡,且一年四季都能展現那迷人的色彩。
再來看看它葉面上常見的「標點符號」,亦即所謂的斑點或斑紋。依葉面上斑點、斑紋及斑色可分為砂子覆輪、中斑、切斑、星斑、肋斑、島斑、掃眉斑等。由於葉片富於變化,所以稱為「變葉木」;又因葉片極富色彩美,故又稱為「彩葉木」;日本人則直呼它為「錦葉木」。這也是其花語「嬌豔」的由來。
原產於馬來西亞、東印度、爪哇、澳洲和南洋群島等地的變葉木,為大戟科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株高可達2至3公尺以上,是庭園中應用得最多的植物。
變葉木除了葉色富於變化且美豔繽紛外,它的葉形變化也頗具趣味性,加上雜交容易變種多,所以園藝栽培種也特別多,目前大約已有五、六百種之多。雖然變葉木的品系繁多,但仍然可依其葉的形狀、長短和幅的寬窄而概分為廣葉(或稱為闊葉)變葉木系、長葉變葉木系、矛形(或稱戟葉、箭葉)變葉木系、螺旋葉變葉木系、角葉變葉木系、細葉變葉木系以及母子(或稱飛葉)變葉木系等。
經常有朋友問道:「這麼漂亮的變葉木會開花嗎?」,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疑問呢?事實上,變葉木也會開花。
變葉木屬雌雄異株的植物,所以,很難同時看到雄花和雌花。變葉木的花為乳白色小花,由葉腋間開出總狀花序,花單性而頂生,雄花具多數雄蕊,呈球狀;雌花則呈小瓶狀,頂端著生的柱頭三裂成絲狀,使得整朵小花看起來有如露出鬍鬚的小魚兒。變葉木的果實為球形蒴果,成熟後呈紫褐色,內含白色的卵形種子。由於雌雄異株授粉不易,所以,很難看得到它的果實;而且花兒很小.又被色彩繽紛的葉片所遮蔽,所以較不受人注意,觀賞價值較低,不過還是頗具可看性。
變葉木的栽培方式很多,有盆栽、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等,或單植、或成叢、成列或作為綠籬等,每一種的栽培方式都因為色彩的突出和巧妙的安排,給人們帶來獨特的視覺享受。若栽培於花盆裡,可經常移植到室內的窗臺邊,以代替那萎蘼不振的盆花供觀賞;若栽植於庭園中,則觀賞價值又別具一格;此外,十分令人賞心悅目的繽紛色彩,有如油畫般的顏色一樣,感覺上就是一種極為豪華的植物,所以夏季插花材料缺乏且價格昂貴之際,變葉木可就成了最容易被取代的花材之一了。
158-大鄧伯花(秋)
學名:Thunbergia grandiflora Roxb.
英名:Large-flowered Thunbergia, Bengal Clockvine, Blue Trumpetcreeper,
Sky Flower, Blue-sky Vine
別名:大花老鴉咀、孟加拉右旋藤
植物分類:爵床科
園藝分類:常綠藤本
原產地:印度
花色:紫或藍紫
花期:全年
用途:盆栽、花棚、花架和花廊等露地栽培
花語/一見鍾情,嘮叨
讓人一見鍾情的大鄧伯花,它那一串串藍紫色的花,最是令人眩眼,尤其是在炎熱的盛夏裡,坐在棚架下,欣賞那一瀉而下的花穗,隨風搖曳,真令人消暑、忘憂,可說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涼棚植物。
清新脫俗的大鄧伯花,「鄧伯」之名,來自屬名Thunbergia的譯音;種名randiflora,則因其花朵碩大而豔麗。
原產於印度的大鄧伯花,為爵床科的常綠蔓藤植物。其攀爬性極強,蔓藤可長達20公尺以上,幼枝綠而軟,老枝則木質化呈灰綠色,全體被有粗毛,萌芽力強,枝莖交錯頻繁,所以,其遮蔭效果特佳。葉對生,廣卵形或近心臟形,掌狀淺裂,基部呈心狀,狀似瓜葉,具長葉柄,表面粗糙、色濃綠並具茸毛。花腋生,單立或呈總狀花序,穗狀下垂,整個花序可著花數朵到數十朵不等,單花呈筒狀五瓣,花型碩大,花徑6至9公分,花冠漏斗狀,向上仰,呈紫或藍色,花瓣基部和花冠的短管部則呈白色或嫩黃色,使得整個花朵看起來猶如正張開大嘴的鵝一般,也有人說它那精神抖擻的樣子,看起來就像善於吹號的喇叭手,所以,歐美人士給了它一個Trumpetcreeper的美名;東方人則覺得它那長串盛開的花穗,猶如一群喋喋不休的女人,所以,有個別名叫「大花老鴉咀」。這也是其花語「嘮叨」的由來。
有人說紫色或藍紫色是浪漫的色彩,對於年輕人來說,或許沒有人反對;然而,老一輩的人卻將它視為不吉利的色彩,所以,若想將此盆栽送人或想在家中栽培這種植物,一定得考慮家中是否有長者反對。
大鄧伯花原產於印度的孟加拉省,又因其蔓藤屬右旋攀爬,所以有「孟加拉右旋藤」之稱。生長迅速,四季常綠的大鄧伯花,花姿清新脫俗,花開花謝,竟然週年開花不斷,而其中又以夏、秋兩季開花最盛。想讓它開花的最大秘訣,就是給它充足的日照。
大鄧伯花的欣賞焦點在於長串的花穗,種植時一定得搭棚架,盆栽時,以7寸盆以上的大盆為宜,如此方能有利於花穗的下垂綻開。
160-九重葛(秋)
學名:Bougainvillea Spp.
英名:Bougainvillea, Paper Flower
別名:三角梅、三角花、南美紫茉莉、紙花、刺杜鵑
植物分類:紫茉莉科
園藝分類:蔓性常綠灌木
原產地:南美巴西、秘魯、阿根廷
花色:紅、紫、黃、白、橙、粉紅、桃紅、深紅以及紅白相間等色
花期:全年
用途:盆景、庭園樹、綠籬、花棚和花架栽培
花語/熱情,夏日戀情,陶醉
終年開花不斷的九重葛,原產於熱帶地區的南美地區,早在1872年由英人馬偕引進
本省種植,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,以後又陸續有多人引進,在臺灣普遍被栽培,由南到
北到處都可以覓得它的芳蹤,是一種相當本土化的外來植物。
在庭園上應用極為廣泛的九重葛,不僅可供作綠籬、花棚、綠廊、牆飾、盆景等栽培,
更可剪修塑造成各種動物造型。當它被種植成綠籬時,生長茂盛且帶有尖刺的枝葉,阻隔
效果最佳;當它被利用於綠廊或花棚栽培時,其遮蔭效果最好;若將它依牆而種,讓它生
長在牆面上或屋頂上,不僅可以防熱使屋內涼快,更因日照良好開滿花朵,而達到防熱美
化的效果;而若將它中在花盆或庭園裡時,則可隨心所欲,任你加以修剪雕塑成各種動物
造型。不管是那一種應用方式,為了使庭園永保清新美麗的面貌,必須時常直注意修剪,
千萬別讓枝條生長得過雜亂,而破壞了整個花園的景觀。
原產於熱帶地區的九重葛,為蔓性的常綠灌木,蔓性莖可長達20公尺以上。葉互生,
葉脈內生有銳刺,近年來已有無刺的品種被育出,業色為綠色或黃綠相間的斑葉。九重葛
的花終年不斷,通常我們所看到的豔麗瓣片是它的苞片而非花瓣,有紫紅、橙、黃、白、
紫、粉紅、桃紅等色,有時更有紅、白相間的雙色花瓣,為主要的觀賞部位,苞片的質地
極薄,有如紙張一般;苞片三片合生一簇,平常所見到的一朵花,其實是三個苞片著生三
朵花,所以又稱為「三角花」或「三角梅」。此外,也有多枚苞片合生一處而呈重瓣者,
重瓣品種的花成團狀,不易脫落,花期較單瓣品種長。
鮮紅豔紫美麗無比的九重葛,在南國酷熱的太陽下,紅色的苞片美得就像是要燃燒起來
一樣,「熱情」的花語,再適合它也不過了。但是如果你想送一盆九重葛給你的戀人的話
,最好還是請你三思而後行。
為什麼呢?原來在原產地的土著(巴西人)認為九重葛是代表「三角戀愛」或「移情別
戀」,至少平白無故多了一位情敵,原因是九重葛又名「三角花」,其每一大朵花乃由三
片苞片組成,中間又開三朵花,所以很難雙雙對對。
英國人稱之為「紙花」(Paper Flower),因為其苞片像紙一般薄,所以英國人認為它不宜作為「情人之花」或「友誼之花」,因為這象徵著人情如紙張張薄,彼此的感情一戳即破,並不牢固;此外,也表示感情沒有根基,經不起考驗。
162-桂花(秋)
學名:Osmanthus spp.
英名:Osmanthus
別名:木犀、木樨、久里香、巖桂、岩桂、侵、天竺桂、丹桂、牡桂
植物分類:木犀科
園藝分類:常綠灌木或小喬木
原產地:亞洲、太平洋諸島、中國及北美洲。
花色:乳白、黃、金紅等色。
花期:全年,其中以秋天最為茂盛。
用途:食用、藥用、切花、盆栽、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。
花語
/吸入你的氣息
金/你為人高潔
丹/你真高雅
銀/名譽,初戀
桂花,是大家所熟悉的庭園樹之一,雖然它不像梅、菊那樣傲立,也不似蕙蘭那般的幽雅,更欠缺玫瑰的落英繽紛,然而,它那米粒般串組而成的花堆,卻帶著不濃郁、不冶豔,且非常清新宜人的特殊芳香,總是那麼般的令人陶醉,讓人聞了還想再聞,這也是其花語「吸入你的氣息」的由來。
古代的中國人常將桂花當作聖樹,因為打從遠古的時代開始,人們就知道桂花是「百藥之王」,也就是說桂花可以引導百藥,《莊子》書上說:「桂可食,故伐之。」;以及《禮記》所載的「桂,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。」都說明了古代中國人吃桂花的事實。
桂花因為有它的實際藥效,因此產生了許多「服桂可以成仙」的信仰。例如神仙離婁因為吃桂、喝竹子汁而成仙;長壽的彭祖因為吃了桂花而活了七、八百歲;另外,有個趙柱子吃了二十年的桂花之後,腳底就長了毛,成了真正的飛毛腿,一天可以走五百里路;而一個叫桂父的人,因為經年累月的吃桂葉而成了活神仙。因為桂花而成仙的故事,魏晉以後歷代都有,而且頗多,活像真的一樣,也難怪中國人的家家戶戶,不論其住家庭院或大或小,都想種它幾棵桂花了。
以前的人將考試中舉叫作「折桂」,此乃由於晉代的郗詵因為文章寫的好而且當了雍州刺史,有一次晉武帝在正殿上問郗詵:「你自己覺得你是塊什麼料子?」(卿自以為如何?),郗詵一點也不謙虛的回答說:「臣舉賢良對策,為天下第一,猶桂林之一枝,崑山之片玉。」晉武帝聽了大笑。從此以後,「折桂」就成了科舉成名的象徵,什麼祁門縣的桂樹開了紅花,結果那家的公子就中了舉;餘姚縣一個姓朱的人家,桂樹上忽然開出了牡丹,結果姓朱的中了狀元云云之類的事,也就屢見不鮮了。
桂花的花朵很小,常成簇叢生在葉腋間,因為花瓣的顏色有金紅、金黃和乳白三種,所以,又有丹桂、金桂和銀桂之分。
相傳三種桂花當中,以開金紅花的丹桂最稀珍名貴,有人說它是經由石榴枝條嫁接變來的品種,這當然不合乎現代的科學原理;然而,數百年來,丹桂依然為人所珍視,卻是不爭的事實。明朝的作家田汝成,曾在《西湖遊覽志錄》上提及:「桂花有黃、紅、白三種,以紅色的最為罕見。」宋朝的時候,住在浙江四明的史姓人家,突然發現自家的木樨開出紅花,於是興奮的接枝後呈獻給高宗,高宗十分的鍾愛,不僅將它描繪在扇面上,更題了一首詩:「秋入幽巖桂影團,香深粟粟照林丹;應聲王母瑤池宴,染得朝霞下廣寒。」由此可見丹桂確實名不虛傳。
桂花除了可分為丹桂、金桂和銀桂外,尚有四季都會開花的四季桂,這四種桂花的香味依品種及花色的不同,而有甚大的差異。其中丹桂呈金紅色,味濃香;金桂,花呈黃色,味淡香;銀桂,花乳白,味香;而四季桂,花白色或淡黃色,香味甚淡。
桂花為木樨科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。原產於亞洲和太平洋諸島,中國及北美洲也有分布。桂花若栽培得宜,可以長成十餘公尺高的大樹。枝條光滑無毛,惟在新梢或嫩枝芽會有細短的柔毛出現。葉片對生,長橢圓形,革質,具短柄,全緣或有鋸齒。花朵雖小,但是,多為兩性花,亦有單性花,長0.3至0.4公分,而且只有4枚花瓣,花色多,有白色、金紅和黃色,叢生於葉腋間,為總狀花序,具有強烈芳香,其屬名Osmanthus,就是因其花具有芳香而來的,亦即由西臘語的osme(芳香)和anthos(花)二字合成而來的;花後可結球形核果,內含種子一粒。
在早年的臺灣婚俗,女方必須準備桂花和石榴盆栽各一,一起陪嫁到男方家,以祝福新人「早生貴子」、「多子多孫」(目前有些地方仍有這種習俗);而現代人,雖然已經不太時興這些,可是以桂花來綠化環境、美化人生,卻是始終如故。
164-火炬百合(秋)
學名:Kniphofia × hybrida Hort.
英名:Torch Lily, Flame Flower, Red-hot-Poker-Plant, Poker Plant
別名:火燄花、紅火棒、火鳳凰、鳳凰百合、火炬花、火把花、火箭花、發光的權杖、向光的少女
植物分類:百合科
園藝分類:多年生球根
原產地:南非
花色:橙紅轉為橙黃
花期:6至10月
用途:切花、盆栽、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
花語/熱情,光明,有幹勁,能夠傳達訊息,思念之苦
花姿簡潔鮮明的火炬百合,顧名思義,這花的造型一定與火炬有關。原來它的穗狀花序果真如同火炬一般,初次見到它的人,對於它的花姿和花形,總是讚歎造物者的巧妙之手!
溫暖的色彩,讓人感覺到熱情且溫馨,若以「火炬」直呼它或形容它,那它一定是最溫婉的燭光了。當一大片種植時,一串串的火炬,就好像大夥兒在開燭光晚會一般的美麗。
相傳火炬花是南非一位捨命拯救家園的少女化身而成的,當地的土著將它稱為「向光的少女」。熱情的歐美人士則因其花形和花色,美稱它為「紅熱火棒」;一位詩人更將它美化為「發光的權杖」,這也是其花語「熱情」、「光明」、「有幹勁」的由來。
火炬百合最早的屬名為Tritoma,於1794年改為Kniphofia,此乃為了紀念植物學家J. H. Kniphof教授(1704~1765年)而來的。英名則以其奇特的花形而稱之為Torch Lily(火炬百合)或Flame Flower(火燄花)。
火炬百合原產於南非內陸的賴索托王國,目前的園藝栽培品種則大多經由原生種雜交而來的。在原產地,火炬百合主要生長於雨水充沛的山區斜坡地或潮溼的低地處,其中以賴索托王國東部,海拔1,400~2,800公尺的山區分布最為廣泛。
火炬百合為百合科多年生球根花卉。植株叢生,株高80~100公分或更高,地下部為塊根,葉叢生,呈線狀劍形,灰綠色,葉緣具細鋸齒,長60~90公分,成熟的葉片自中段一半處下垂。花莖自葉叢中抽出,高80~120公分,莖上著生有紡錘形的穗狀花序,花序全長12~20公分,每朵小花均有等長的小花梗,所以具有下垂性。開花時,小花由花序基部依序往上開,花色初為橙紅,隨著時間變化而轉呈黃色,所以,當花朵盛開期間,常見一枝長花莖上,上端為橙紅,基部為黃色,猶如火把一般,煞為美觀奇特,花色尤其豔麗耀眼。小花呈長筒狀,長3至4公分,綻開時,6枚雄蕊伸長於筒外。
火炬百合是獅子座和生肖屬龍之人的幸運花。假如你想贈送此花給朋友,那麼6枝是幸運的數目,可別送個3枝,那可是不大好的數目。此外,居家美化時,6枝或9枝是個吉祥的數字;2枝則表示「雙雙對對」,且有龍鳳花蠋的寓意。
火炬百合大約於民國75年引進臺灣,由於姿色優雅柔美,加上造形奇特,花期又長,是一種極富潛力的新興花卉。
166-百子蓮(秋)
學名:Agapanthus africanus Hoffmg (= Cripum africanum L.)
英名:African Lily, Lily-of-the-Nile, Agapanthus
別名:非洲百合、藍花君子蘭、紫花君子蘭、紫穗蘭、尼羅河百合、愛情花、非洲蘭花
植物分類:百合科
園藝分類:多年生球根
原產地:南非及北非尼羅河沿岸
花色:紫、白、藍、深紫、深藍
花期:6至10月
用途:切花、盆栽、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。
花語/愛的來臨,戀愛的造訪,戀愛的通訊
充滿著神祕和浪漫色彩的百子蓮,不僅花形奇特、色澤明快,它那綽約的丰姿以及高雅的神韻,更足以與君子蘭相媲美,也因此,人們常以「紫花君子蘭」、「藍花君子蘭」稱呼它。
酷熱的夏季裡,似乎每個人都較喜歡柔和、清涼的色彩,而且一看到豔陽高照,腦中也早已想起水中的清涼仙子─蓮花,百子「蓮」之名,想必就是因此而來的。總之,今夏就讓百子蓮為我們帶來明快舒暢的清涼派!
原產於南非和北非尼羅河沿岸的百子蓮,也稱為非洲百合、非洲蘭花、尼羅河百合及愛情花等,畢竟,美麗、漂亮、迷人的花兒,總是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和軼事,所以,別名也特別多。而百子蓮的這些別名,都取得非常的恰到好處,以它的屬名Agapanthus來說,是由西臘語的agapa(愛)和anthos(花)二字結合而來的,其語意為「可愛的花」,從這裡,我們就可以知道,百子蓮是美得那麼的令人激賞!
百子蓮為百合科的多年生球根花卉。株高可達30至100公分,地下部有塊狀莖。葉片自根際發生,呈簇生狀,每個芽處可長出8至18片葉子;葉叢生,為帶狀披針形的肉質葉。每當夏季來臨時,從葉叢中抽出90公分高的花莖,花莖實心,直挺有力,高出葉群,莖頂著生有紫藍色漏斗形小花十至百朵,小花冠筒呈管狀,長4至8公分,花冠徑約1公分餘,每一枚花瓣中央有一縱走的深色斑線;小花排列成繖形狀,花朵齊開時,如同一個巨大的紫色繡球,甚為壯觀。花球直徑自20至40公分不等,園藝雜交種球徑較大,原生種則較小。
百子蓮於歐美各國常被利用於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,在庭園中群落栽培時,每每到了開花季節,藍紫色的花球,明顯的高出葉叢,展現出亭亭玉立的美姿,是一種極佳的夏季庭園球根植物。
臺灣栽培百子蓮似乎尚不普遍,事實上,臺灣的風土環境極適合百子蓮的生長,它喜歡溫暖、濕潤且夏季涼爽、通風的氣候,再加上它的耐寒性級佳,在溫暖地任其自然生長即可越冬,所以,相信在不久的將來,臺灣到處都可以覓得它的芳蹤。
百子蓮因地下部會向四周蔓延,所以種下後數年,其地上部亦會擴大成叢而長成一大片,即使種在較陰暗的場所,也照樣能拓展其族群範圍;若種在盆缽內,經3至5年後,植株一定擁擠成一堆,根群亦然,所以一定得進行分株。
百子蓮的切花,花莖直立而高,插花時,不宜彎曲或作傾斜;其花球碩大,不論高插或低插,都有一番韻味。具團狀美的百子蓮,若與異形(即非規則形)花器搭配時,最能表現出十足的現代感;自由花組合時,它那團狀花則成了欣賞的焦點;其獨特的花色,則是最不適合與他種豔麗花材搭配的孤芳了!
168-金花石蒜(秋)
學名:Lycoris aurea Herb.
英名:Spiderlily, Golden Spider Lily, Golden Hurricane Lily, Golden Lily
別名:忽地笑、龍爪花、老雅蒜、石蒜花、山水仙、黃花石蒜、脫衣換錦、山金針、烏雅蒜、
萬羅花、黃金百合、蜘蛛百合
植物分類:石蒜科
園藝分類:多年生球根
原產地:臺灣、中國大陸、日本南部及緬甸一帶。
花色:金黃色
花期:7至11月
用途:切花、盆栽、花壇及庭園露地栽培。
花語/悲傷的回憶
金花石蒜,顧名思義,就是一種綻開金黃色花的植物,尤其在陽光下欣賞它,最能滿足人們的視覺,因為它不僅色彩鮮豔奪人,花姿更是美妍而俏麗,堪稱是石蒜科植物中最美麗的了。
也許你還不知道,金花石蒜是臺灣的原生植物,分布極廣,包括花蓮、臺東、宜蘭、臺中、基隆和臺北縣的石門、淡水、八里一帶,其中以宜蘭的分布最廣,產量也最為豐富。
金花石蒜的屬名Lycoris,為希臘神話中「海之女神」的名字;種名aurea,則是形容其花瓣是「金黃色」的意思,這也是英名Golden Lily(即黃金百合)的由來。
金花石蒜是一種「見花不見葉,見葉不見花」的奇妙球根植物。我們都知道,大部分的球根花卉都是先長葉後開花,但是,石蒜屬的植物恰好相反,其中金花石蒜也不例外,都是先自土裡抽出花莖且很快的綻開花朵,然後再長出葉片。
一般而言,石蒜屬植物開花和長葉均不同時,其中又可分為「秋出葉型」和「春出葉型」兩種。所謂秋出葉型,就是在8月開花後才長葉,至翌年5月枯萎;春出葉型,則是8月開花後,花莖馬上枯萎,地上部無任何一葉,直到翌2月才長出葉片,但是,5月下旬又枯萎。金花石蒜屬於前者,即秋出葉型。
金花石蒜的地下部呈鱗莖球狀,直徑可達6公分左右,外皮為膜質,呈黑褐色,有毒。花謝後,自鱗莖中抽出長長的葉片,葉片多肉質,葉色濃綠,中肋則為淺綠色,葉表面光亮,與孤挺花的葉極為相似,長約60公分,幅寬約2公分;葉片越冬後,於翌年的4至5月間即告枯萎,此時,鱗莖進入休眠期。
休眠期中的鱗莖,到了7月底或8月初,可由鱗莖中抽出花莖,長30至70公分或更長,自花苞至開花約7至12天的時間;花苞抽出後,若遇到2至3天的大雨洗禮,再逢陽光普照,一夜之間,將能使含苞中的花朵即刻綻放出美麗大方的容顏,所以,金花石蒜有個「忽地笑」的雅名。
頂生的繖型花序,著生有5至10朵漏斗狀的金黃色花朵,相互形成輪狀排列,萼瓣共6枚,均呈微波浪狀的披針形,其中3枚為萼片,3枚為真正的花瓣,6枚萼瓣向外側反捲,而6枚花蕊極長,更是伸出花瓣外達3至4公分,使得整個花形看起來猶如龍爪一般,故又名「龍爪花」,當然這也是中國人的看法。西方人則有更趣味性的形容詞,他們認為金黃狹長的花瓣與花蕊,所構成的花姿有如八腳蜘蛛一般,所以,索性將呼它稱為Golden Spider Lily。
據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金花石蒜的鱗莖可作為祛痰劑和催吐劑。而據甘偉松教授的藥用植物學中所示,金花石蒜可用以治療小兒麻痺後遺症及重症肌無力等症。此外,將鱗莖搗碎後,敷於腫疼或疥癬處,則能迅速痊癒,藥名即為「忽地笑」。但是,你可別輕易的隨便使用,一定要經過醫師的診斷和指示後,方能依藥方使用。
170-大岩桐(秋)
學名:Sinningia speciosa Hiern.
英名:Gloxinia, Florist's Gloxinia, Slipper Plant
別名:新寧治花、絲絨花
植物分類:苦苣苔科
園藝分類:多年生球根花卉
原產地:巴西
花色:紅、白、粉紅、深紅、暗紅、濃紫、深藍以及斑點、鑲邊等複色花
花期:幾乎全年有花,春植者,初夏至秋季開花;秋植者,夏季開花
用途:盆栽
花語/華美的姿態,慾望,高貴,大方,雍容,有福氣
花姿嫵媚、花色豔麗、花瓣質感如絲絨般的大岩桐,其花朵在豐富、濃綠的碩大葉片陪
襯下,更顯得雍容而華貴,讓人想都想不到它居然也是球根家族的一員。
花朵碩大、豔麗的大岩桐和花朵小巧可愛的非洲堇同為苦苣苔科的植物,喜歡高溫多濕的半日照環境,在臺灣中、南部地區可全年生長且開花良好,非常適合室內栽培和觀賞。
原產於南美巴西的大岩桐,早在1817年,就被英國的園藝學家Conrad Loddiges將它命名為Gloxinua speciosa;後來為了紀念德國波昂大學教授Wihelm Sinning氏,又改為Sinningia speciosa,中名譯為「新寧治花」。
植物分類學上屬於苦苣苔科大岩桐屬,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,由於具有球狀的地下部
塊莖,所以常被列為球根家族中的一員。
植株低矮的大岩桐,株高10至35公分,植株橫向分布株徑約30公分;肥大的變態地下塊莖呈扁球形或長條形,由其芽點可萌發出新芽成短莖,但一般都不明顯,葉片成對著生其上,全株上下多汁液,外表均披有柔軟的茸毛。肥厚的橢圓形葉片,碩大而呈十字對生,具鋸齒緣,葉長10至18公分,幅寬5至8公分,具短柄,健壯的葉片呈深綠色而有光澤。
花梗自葉腋間抽出,粗長且伸出葉叢,每株可著花數朵至數十朵,花型鐘狀向上開放,
花莖7至12公分,有單瓣、重瓣之分,色彩鮮豔,計有濃紫、深藍、鮮紅、粉紅、純白、暗紅和斑點、鑲邊等複色花,例如紅花白邊、藍花白邊等,因品種之不同,而各有異趣。
大岩桐的花瓣有天鵝絨般的質感,給人的感覺就是那麼般的高貴而嬌美,也難怪它有個
別名叫「絲絨花」;雖然於仲夏時節開花,卻仍讓人愛不釋手,當然自有其迷人的媚力。
這也是其花語「華美的姿態」的由來。
大岩桐花後可結蒴果,內含細小種子,成熟種子呈深紫紅色,可作為播種繁殖用。大岩桐除了可用種子播種外,也可以葉插或塊莖分球來繁殖。
大岩桐有個別名為「洛仙花」,是由英名Gloxinia音譯而來的;此外,還有個美麗的別名叫「落雪泥」,有人說是因其地下變態塊莖帶有許多芽點而來的,但真正來源如何則已不可考。
將大岩桐贈與他人時,宜考慮其花色。如初識的情人宜送紅花,表示「對他(或她)有意思」;熱戀時宜送紫色花,表示「浪漫」;而如果只是君子之交,則以純白色花較恰當。